“人只能活一次,但书可以让你活很多次,也能塑造你很多次”,这是作者在“播种者梁启超”篇中所写。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考研政治名师,读书教书也著书。徐老师在序言里说道:没有什么“做人的道理”或“心灵鸡汤”比一段鲜活的人生经历更能给人带来思考和启发。这句话正是我读该书的共鸣之处。
相信很多人从小上历史课也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。书中那些被浓墨色彩描写的人物,都似有神助,充满传奇,经历读来也是荡气回肠。可是仔细品味,不难发现‘那样’的人生离我们实在太过遥远,这个遥远不是时空上的遥远,而是没有活着的气息,仿佛被风干了塞进书本,供人们机械地谈论着,除了熏陶一下个人的大历史观,却难以给人生带来启发,若是落得当下时兴的“弹幕刷一波666”后便草草收尾,就实在太可惜了。
当代成年人于工作于生活中都有不易,家庭和工作如果视为不同性质的一种组织形态,那么它在不同运行阶段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形式的主客观掣肘。面对掣肘,便可以学一学林则徐,先多想想是否可以将掣肘拆解一下,找出其中的“可为之处”,然后先向可为之处发力。
举个简单例子,你去广东的虎门差旅,肯定会想到林则徐和他的虎门硝烟,继而想去看一看或打个卡,然后联想到他是中国近代“开眼看世界第一人”,但你不会知道彼时的文化桎梏是怎样枷锁着每一个人。
在嘉庆朝“开眼看世界”可不是什么受欢迎的行为,它会招来反对和诋毁,因为皇帝怕麻烦、官员多烦事、小吏贪权力,如此种种,让整个中国陷入了可怕的“衰世”。这个衰世是林则徐的好友龚自珍提出,是那个写出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的诗人,他认为在治世与乱世之间,还有一个衰世,而衰世难作为,因为有能力又想有作为的人总会被杂七杂八的掣肘耗尽心血,与衰世一同沉沦。对于这些掣肘,林则徐开出的人生药方不是意气风发地慷慨激奋,而是低调委婉地“于无为之地,向可为之处发力”,这句话表意与最近看到的“路虽远行则将至,事若难做则渐成”有同,都是建议从局部发力,于整体做一份便多得一分。
林则徐是《历史的面孔2》的开篇人物,随后作者还撰写了“‘极致地来,洒脱地去’的张謇、‘不合时宜的唐吉坷德’的辜鸿铭、‘荒野的大师’林徽因等。而《历史的面孔1》撰写了‘入海第一滴水’的容闳、‘以今日之我战昔日之我’的梁启超、‘做人还是做事’的蒋百里、职业外交家顾维钧的“二八法则”等,他们的故事同样很精彩。
最后,预告下一篇读后感,也是《历史的面孔1》中的让我最受思考的人物——蒋百里的“做人还是做事”,篇中还涉及“孔子、子贡、颜回”的例子,作者拈古说今但人物背后的道理都是一致,即两种思维方式对应着两套行事逻辑,结果是“做人的人照亮世界,做事的人推动世界”。
我们的方桶、全纸桶、铁箍桶、全生物可降解袋、PET瓶、PE内膜袋等产品运用非常的广泛,并且具有:环保性,抗拉性,抗压性,抗冲击性,防潮性,等众多优点,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指导工作。
暂无信息